最近在趕論文的修改

為了要查資料用了搜尋的功能

忽然跑出 梨山春曉與史惟亮 這篇文章

想說誰跟我這麼巧

都在研究相同的題目

在仔細一看 ,這不是我之前投稿的文章嗎?


現在貼出來給大家觀賞一下

還附贈當時的評語

梨山春曉與史惟亮少人知,在史惟亮音樂創作生涯當中,曾接下數部電影配樂工作:包括1965年李翰祥執導的西施、1965年宋存壽執導天之驕女、1966年李行、 李嘉、白景瑞合導的還我河山、1967年楊文淦執導梨山春曉。史氏會接下這幾部電影的配樂,主 要的原因是好友-郭韌在這幾部電影擔任美術角色,因此推薦史氏擔任電影配樂寫作。

其中《梨山春曉》描寫一個華僑青年回台灣處理父親留下的農產,打亂了原本農村生活秩序的故事,並發現父親生前與陳家的一段恩怨往事,過程中認識陳家 的長女秀玉(張美瑤飾),且互有好感,然而卻碰到上一代的恩怨情仇重重阻撓。最後,他經過一番的奔波努力,家明與陳母終得解開心結,愛情也終得修得正果, 過程中他也發現自己多麼熱愛台灣土地,決心要留在自己的土地上發展農業,貢獻所學。台灣六零農業建設、與農村的風光都紀錄都在這部影片中。

電影《梨山春曉》劇照

電影《梨山春曉》劇照

而接下配樂工作的史惟亮剛從維也納學成歸國,在異地讀萬卷書、行萬里路、處處觀察細膩、深刻反省,促使熱情澎湃民族思想已轉為實際成熟,從實際面思 考如何實踐其理想:在音樂任何層面上盡所有可能恢復中國音樂文化上的身分。因而,當史氏觸角伸到在電影配樂創作上,竭盡所能的落實其理念:使用現代化的作 曲手法,但仍在創作中使用中國樂器為配器,中國調式為素材,意圖想藉此讓社會再次體認到中國音樂的優美,正視自己的傳統文化。

此部電影配樂以降B音為首的羽調式貫穿全取曲,配器簡單:小提琴、長笛與合唱為主。作曲手法大同小異,小提琴旋律使用迴旋重覆音型,使用電子琴(或 是豎琴)的滑奏墊底,長笛對比於小提琴,時而主奏,時而點綴。

梨山春曉片頭曲,共分為導奏與主題曲。由電子琴畫龍點睛般演奏數音,點破整首曲子的調式,配上悠悠煙霧瀰漫山景,電影,拉開了序幕!隨即,進入主題 部分,小提琴為主奏樂器,使用迴旋重覆音型為旋律的主要構成,時而上懸,時而下迴,加添緊湊氣氛,而旋律後襯上電子琴的大量的滑音音型,烘托出中國音樂色 彩。

在電影一小時二十八分,為全片音樂張力最大的段落,敘述女主角的媽媽昏倒,男主角連夜請醫生的橋段,劇情本無太大的變化(就是在雨中連夜奔跑),但 由於配樂的緊湊:小提琴以十六分音符奏出同音反覆,並使用大二度和小三度音程來回循環;長笛以拉長音吹奏大二度音程,懸在小提琴旋律上方,使整段更加不協 和,將緊張情緒帶入高潮。

電影《梨山春曉》劇照

電影《梨山春曉》劇照

梨山春曉片尾曲也看出史惟亮的巧思,男主角的獨白使用長笛起一獨奏與劇情相呼應,爾後畫面帶到千巖競秀山景中,此時配樂加入大合唱,在一片寬闊激昂 中,梨山春曉,落幕!

此篇文章出自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橋接計畫典藏故事徵文活動(http://story.teldap.tw/)-[佳作];並感謝台 灣電影數位典藏及推廣計畫提供圖片。

延伸閱讀:

1. 台灣電影數位典藏及推廣計畫: http://www.taiwanfilm.org.tw/welcome.aspx

2.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院-音樂數位典藏中心:http://www.ntnu.edu.tw/mus/Archive/index.htm

3. 影片連結:http://catalog.digitalarchives.tw/dacs5/System/Exhibition/Detail.jsp?OID=3547788

評審總評:

A. 此文展現了極高的創意,談史惟亮,從其電影配樂下手,且是造成熱潮的暢銷電影-梨山春曉,從其音樂與劇情的呼應中,不僅分析了史惟亮的音樂,也反映了那個 時代特殊背景,讀起來興味盎然。文章的風格輕鬆舒緩,卻是奠基在細膩的分析與時代背景的鉤勒中,從電影中看庶民群像與社會發展,藉由樂句的分析,體會到史 惟亮在編曲上的用心,可說是可讀性相當高的文章。

B. 故事與音樂人之間沒有聯繫,處理得太生硬,非常可惜。

C. 故事形容流暢卻缺少創意。

D. 本文內容過於簡單,故事性不足。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蘋果 的頭像
    蘋果

    朵朵老師成長日記

    蘋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